西方从古罗马时代就开始研究爱情,而中国,从诗经开始就出现了赞颂爱情的诗句。我们还是来看看中西方一些名人对爱情的评价吧: 费尔巴哈:爱情,就是要成为一个人。 莎士比亚:一个人明明知道沉迷在爱情里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可是,在讥笑他人的浅薄无聊以后,偏偏会自己打自己的耳光,照样陷入爱情温柔的怀抱。因为美妙的男欢女爱,是天衣无缝的珠联璧合。 卢梭:如果说爱情使人忧心不安的话,则尊重是令人信任的;一个诚实的人是不会单单爱而不敬的,因为我们之所以爱一个人,是由于我们认为那个人有我们所尊重的品质。 歌德:在爱情中,最宝贵的不是占有,而是彼此的尊重与爱慕。 弗洛伊德:健康而正常的爱情,需要以来两种情感的结合,一方面是两心相悦的挚爱的情,另一方面是肉感的性欲。 塞万提斯:情欲只求取乐,欢乐之后,欲念消退,所谓爱情也就完了。这是天然的分界线,不能逾越,只有真正的爱情才是无限量的。 冈察洛夫:爱情的基础不是那种虚伪的动摇的情感-----它娇藏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经不起一撮金子的诱惑,听不得几句暧昧的话语,那种坚强的爱情,愿意赴汤蹈火。 孟子:食色,性也。 林语堂:一个没有孩子的妻子就是情妇,而一个有孩子的情妇就是妻子。 周国平:相爱者互不束缚对方,是他们对爱情有信心的表现,谁也不现在谁,到头来仍然是谁也离不开谁,这才是真爱。 苏青:就是为肉体着想,我也主张须看重精神老酒名酒回收 高仿五粮液 阿里货源网 高仿茅台酒 莆田鞋一件代发恋爱。 傅雷:要找永久的伴侣,也得多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情人的眼光一结婚就会变,变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不想到这一着,必招来无穷的痛苦。 老舍:爱情要是没有苦味,甜蜜从何处领略?爱情要是没有眼泪,笑声从何处飞来?爱情是神秘的,宝贵的,必要的,没有他,世界上只有一片枯草,一带黄沙,为爱情而哭而昏乱是有味的,真实的!人们要得不着恋爱的自由,一切的自由都是假的,人若没有两性的爱,一切的爱都是虚空。 胡适:爱情的代价是痛苦,爱情的方式是忍受痛苦。 (二) 对于爱情的论断,古今中外,难以记述。但细究中西方的爱情论调,可以发现一些细微的本质异同,西方人是崇尚爱情的,除了宗教中将“性欲”作为一个需要抑制的东西去约束外,人们对爱情的美好是带着崇敬的心理去接受的。但在中国,大多数的人,对爱情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因素,需要又排斥,接受又逃避,既憧憬爱情激动人心的一面,又恐惧爱情令人痛苦的一面,甚至于直接将爱情视为痛苦。这种矛盾的心态恰恰来自于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爱情,从孔子的时代起,就未能名正言顺的登上大雅之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如此看轻女性的儒家创始人,中国文化的老祖,又何以能倡导出一个平等的爱情观?所以说,中国人的爱情观从开始就打上了畸形的烙印,以这种畸形的爱情观为基础的婚姻又如何能幸福? 然而,就算西方的爱情观比较合乎人性,比较成熟,可这种爱情的本质也注定了它不可能给婚姻带来幸福。诚如情爱大师瓦西列夫所说:爱情是本能和思想,是疯狂和理性,是自发和自觉,是激情和修养,是残忍和慈悲。爱情的种种特质都决定了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爱情跟其他快乐一样,需要一定的刺激,如果没有不快乐做陪衬,这种快乐就会显得平淡,一般说来,晴空万里的爱情会很快的消失,爱情的幸福离开陪衬的感受就不复存在。因此,爱情需要一点点嫉妒、猜疑和戏剧性的游戏,需要一层淡淡的忧伤。爱情要想长久,要想始终保持激情,就要求爱情对象的精神世界极其丰富,要永不停滞,相爱的双方都必须具有细腻的心灵和丰富的想象力,具有善于观察的能力。否则,再热烈的爱情也终会平淡,消失,毁灭。 爱情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这个问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所证实。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哈赞和多罗瑟历时两年调查了37对不同文化背景的5000对夫妻,得出了结论:对大多数人来说,真正的爱情最多只能保持18-30个月,此后,两人要么分道扬镳,要么过上一生平淡的夫妻生活。有证据表明,爱情是大脑中的一种“化学鸡尾酒”激发出来的,这些化学物质即是:多巴胺,苯乙胺和催产素,而这些化学物质的作用在体内最多只能保持两年。可见,爱情本身就是一种阶段性的东西,它赋予人们的刺激感和幸福感总是被限制在一定的时间内,而且在时间上也呈现从高到低的下滑趋势,到最后,麻木和厌倦就产生了。这就是千百年来被人苦苦追求的爱情的本质,它短暂,易变,动荡,不稳定,让如此不确定的东西做为婚姻的基础,婚姻还会是安全幸福的吗? 喜新厌旧是人类的本性,可是幸福的婚姻就必须排斥喜新厌旧,这一点对于女人来说,可能容易做到,但对于男人,你们觉得容易吗?从美国的状况来看,目前,传统模式的一夫一妻制,即一对夫妻生活在一起,共同抚养子女的婚姻已经不足10%,单亲家庭占到美国现实婚姻的一半以上,而同居家庭,系列婚姻,同性婚姻,群婚,开放式婚姻等婚姻形式已经占到美国家庭数目的40%左右,而且还有增长的趋势。所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传统的婚姻形式提出了质疑:我们的婚姻究竟怎么了? 其实,造成人们婚姻困惑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思维:“婚姻必须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我以上的论述都是在试图说明,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推敲的论断。因为,爱情和婚姻的本质是格格不入的,爱情需要不断变化,而婚姻却寻求稳固不变,将两种自相矛盾的东西拴在一起,怎么可能不导致冲突,而冲突的受害人自然就是人类本身了。在西方,人们没有受到什么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所以,一段婚姻没有了爱情,就走到了尽头,在中国,因为种种的原因,婚姻即使没有了爱情,可还能继续存在,因为维持婚姻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亲情,比如责任,比如道德,比如家族的观念等等,这本是很可贵的东西,甚至是可以推广的西方世界的一种维持并发展婚姻的思想体系,可中国人却又缺乏自信,认为自己的这一套并不好,认为西方人所说的“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才是正确的,所以,中国人也困惑了,一些家庭也算幸福的男人和女人都困惑了,没有了爱,我们还算幸福的家庭,美满的婚姻吗? 如果整个社会都能树立一种观念:爱情只是婚姻建立的基础,而婚姻的维持和发展应该是友情,亲情,责任,义务,善良,宽容等种种中国文化中的优良品质,即使没有爱情,我们也可以让婚姻变的温馨而快乐,这样我们也就不会羡慕和感叹别人的婚姻是充满浪漫爱情的,怀疑自己是悲惨痛苦的,那么大家在面对婚姻的时候,是不是会轻松许多,坚定许多? (三) 在西方人眼中,爱情是人生的至乐。人生如果没有了爱情,那就失去了无限的趣味。所以西方人将宗教家的天堂,称之为“永远的蜜月”,即是此意。西方人认为人在热恋中时,所倾慕的对象就好比天使一样,是完美无缺的,是绝对纯粹的。所以一次真正的爱情,会使人的灵魂得以净化,道德得以升华。用中国人的话来说,一次真心的爱情,会使人大死大活一番,确使人有脱胎换骨之感。此所以西方的文人学者艺术家,无不重视爱情,甚至于一生多次恋爱,以从中寻找灵感与激情。歌德每经过一次恋爱,就有一首好诗,即是此证。 中国人亦深知爱情的美妙,但更知爱情不能仅囿于生理的范围,所以将爱情与孝悌、礼义相配合。中国人以前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定婚姻。一旦订亲,虽然男女双方从未见面,或仅见过一面,但都知道对方是自己的终身伴侣,所以不免要经常猜测、揣摩、打听,这样,心有所属,终身有托,时间久了,仍会有相思之苦,仍会产生纯真的爱情。虽然没有西方人那样有形的恋爱对象,但无形的对象更易使人联想,使人美化对方,更易产生一超尘脱俗的纯粹美感。“爱情使人高尚”,中国传统的爱情方式仍会使人对此有深刻的体验,且比西方人更刻骨铭心。中国人的爱情观中,不仅男女双方要亲密无间,水乳交融,而且要爱中有敬。爱而敬,使爱的境界得以拓展。西方男女夫妇只是爱而恋。只有爱恋,没有敬意,容易使对方视我为他的私有财产,产生一占有欲。更要命的是,视对方为我所喜爱的物品,平日里固然可以像喜爱收藏物一样予以欣赏、把玩,一旦时过境迁,不再喜爱对方,自然可以弃她(他)而去,像抛弃一件物品一样毫不可惜。此所以西方社会离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也就是只爱无敬的爱情观之弊端。试想,我们对自己尊敬有加的长辈、领袖或偶像会轻易抛弃吗?忍心轻易抛弃吗?恐怕不会吧。不仅不会,而且对我们所尊敬的人,还要追随一生,效仿一生。 中国人的爱情观中主张夫妇间要既爱且敬,敬爱有加,以使夫妻关系天长地久。中国的成语形容夫妻关系“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没有说“相爱如宾”的,道理即是如此。《诗经》谓“宴尔新婚,如兄如弟”,因兄弟间要互敬互谅。中国古代夫妻常以兄弟相称,西方则无此。中国古代夫妻,又以君卿相呼,则敬的意味更浓。 中国人真诚地希望夫妻双方能恩爱一生,白头偕老。祝福所有人的爱情都能天长地久。“在天愿为比冀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