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jibing.qiuyi.cn/yykhbjk/dongtai/37362.html http://m.qiuyi.cn/yzxshpf/zs/4063.htm http://news.qiuyi.cn/yldt/blsw/kepu/968.html http://jibing.qiuyi.cn/yykhzrd/dongtai/32857.html http://www.qiuyi.cn/yzxshpf/article/2267.htm http://m.qiuyi.cn/yzxxxnk/article/2373.htm http://news.qiuyi.cn/yldt/blsw/kepu/820.html http://m.qiuyi.cn/yldt/blsw/zixun/614.html http://news.qiuyi.cn/yldt/syzy/kepu/993.html http://m.qiuyi.cn/yyksybdf/tese/21668.html 过去的老北京人口头常说一句话“穷德胜门,恶果子市,不开眼的绦儿胡同。”穷德胜门顾名思义,德胜门附近穷人多,生活环境相当差,而不开眼的绦儿胡同,指的是,绦儿胡同中的很多人以捡破烂为生,所以经常被人嘲笑“不开眼”。但对“恶果子市”这个称呼,很多人不明就里,一直弄不懂。当询问了当地的一位老人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恶果子市”指的是一个专做干鲜果品的生意市场。由于集中了很多生意人在此做买卖,时常有蝇头苟利,欺行霸市的现象发生,所以就有了“恶果子市”这一称呼。然而,有一人不仅能在恶果子市站住脚,还靠在此地卖干鲜果品发了家,成为当地有名的生意人。此人就是多尔衮的亲哥哥, 八王阿济格的十世孙。一位没上过几天学,却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成为末日王孙中的佼佼者。 众所周知,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人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他们的母亲就是努尔哈赤宠幸的大妃阿巴亥。由于母亲阿巴亥受到宠幸,三兄弟自然也受到父亲的疼爱。三兄弟虽小,但努尔哈赤却对他们寄予厚望,并把自己掌握的两黄旗分给三兄弟。不幸的是,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一天后,以皇太极为首的诸王立刻传出努尔哈赤的遗诏,让大妃阿巴亥一起殉死。 当时,阿巴亥最大的儿子阿济格21岁,多尔衮也才14岁,而最小的儿子多铎只有12岁。而阿巴亥也才37岁。当皇太极诸王让她殉死时,她心有不甘,不愿听从。此时,皇太极等人对其说道:“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阿巴亥知道自己必死无疑,遂留下最后的遗言:“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岁,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子多尔衮、多铎,当恩养之。”皇太极诸王承诺:“二幼弟,吾等若无恩养,是忘父也。”就在当天,了却一切心愿的大妃阿巴亥殉死。阿巴亥知道自己的大儿子阿济格已经成年,临死前唯一放不下的就是自己最小的两个儿子14岁的多尔衮与12岁的多铎。 后来,三兄弟果然不负父亲的众望,并为死去的母亲争了口气。尤其多尔衮更是出类拔萃,在皇太极时期屡立奇功。在崇德元年(1636年),二十四岁的多尔衮就因战功被封为和硕睿亲王。之后,多尔衮在与朝鲜、明朝的战争中打出了自己的威名,积聚了自己的力量。崇德八年,皇太极突然驾崩,提前未立继承人。在一场争夺大统继承的人斗争中,多尔衮凭借自己的实力与智谋脱颖而出,并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为皇帝。此时的多尔衮再也不是17年前,那个连母亲都保护不了的少年了。十七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却能让一个人成为凌驾于其他人之上的强者。 多尔衮能成为大清真正的掌舵人,有先天的优势,有上天的眷顾,但真正靠的还是自己的智谋与勇敢。随后,多尔衮率军入关,定鼎中原。自己也从叔父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再到皇父摄政王,真正达到了人生巅峰。论谋略,顺治帝与孝庄皇太后,还有满朝文武不如他;论胆略,坐镇指挥,率军作战,亲临战场,文臣武将不敢与其争寸尺之功;论力量,三兄弟掌握八旗中的三旗兵力,胜过皇帝的两黄旗。此时的多尔衮虽不是大清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却是实际上真正的掌舵人。 弟弟多尔衮成为皇父摄政王,身为亲哥哥的阿济格虽然不敢与弟弟平起平坐,但也想有个万人敬仰的封号。他写信给弟弟多尔衮:“辅政豫亲王的儿子功小,不当优异。郑亲王乃叔父之子,不当称叔王。当以己为叔王。”随后,众王以阿济格居功狂妄自大要削其爵,最终,还是弟弟多尔衮将哥哥训斥一番而已。阿济格凭着自己过去的功劳和弟弟多尔衮的地位,又请求营造府邸。哥哥阿济格出格的行为,让多尔衮相当恼火。然而,看在一母同胞的份上,多尔衮也不能对哥哥怎么样,最终只是让哥哥阿济格不要干预朝政和结交官员。因为,多尔衮心里清楚,哥哥阿济格虽作战勇猛无比,但性格外漏、粗鲁、少心机。沙场之上,奋勇杀敌,可屡立战功,但在朝廷之上,勾心斗角,玩政治,哥哥阿济格甚至难以自保。果不其然,多尔衮在顺治七年(1650年)突然去世,失去弟弟保护的阿济格也随之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最终,顺治帝赐帛令阿济格与三子郡王劳亲自缢,其他儿子贬为庶人,没收家产。 在阿济格被赐死十年后,他的次子傅勒赫恢复宗籍,之后被追封为奉恩镇国公。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为追叙先王之功,为多尔衮等人翻案,并定下后世所谓的八大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然而,两位弟弟多尔衮与多铎都成为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偏偏哥哥阿济格不是。多尔衮与弟弟多铎的后代,每代都会有一位亲王承袭,而阿济格的后代要遵循降爵制,每代都会降爵。然而,阿济格的次子傅勒赫恢复宗籍后,只被追封为奉恩镇国公,这在宗室爵位中已经很低了。傅勒赫的第三子绰克都只袭封了辅国公。绰克都的后代除了一支可世代袭封奉恩将军外,其他的几支因为降爵的原因很快就成了闲散宗室。 原本,他们不论在朝廷的视野中,还是在后人的眼里,都不值得一提。但随着学者对曹雪芹的研究逐渐深入,阿济格的后代子孙又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他们分别是敦明与敦成两兄弟。两兄弟是阿济格的五世孙,与曹雪芹是志同道合的挚友。敦敏与敦成兄弟虽都在朝廷做官,但并不肯趋炎附势、阿谀奉承,因此在仕途上并不得意。兄弟俩爱好无拘无束、恬淡自然的生活,后来与曹雪芹相遇,并成成意气相投的挚友。阿济格的十二世孙,敦敏的七世孙金励衡先生说:“七世祖敦敏曾当过右翼宗学的副总管,宗学是供宗室子弟读书的地方,敦成也曾在那里上过学。曹雪芹也在那里做事,所以,两兄弟与曹雪芹在宗学有过许多交往。” 正如,金励衡先生所说,敦敏两兄弟确实与曹雪芹过往甚密。敦敏曾著有《懋斋诗钞》,弟弟敦成作有《四松常诗钞》,在两兄弟的诗中保留了许多关于曹雪芹的生平资料。因此,敦敏两兄弟的诗作被发现后,一直引起红学家极大的研究兴趣。学者余英时更是认为《红楼梦》与敦敏兄弟俩分不开,甚至书中的语言也有兄弟俩的贡献在里面。敦成曾在一首怀念曹雪芹的诗中写到“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后来的红学家认为诗中的虎门就是当年敦敏兄弟与曹雪芹相处一起的右翼宗学,也就在北京西单瞻云坊的北面。这也被认为是北京仅有的一处与曹雪芹有关的确切地点。同时,曹雪芹因为与敦敏两兄弟的关系不一般,所以也会经常前往敦敏的住所槐园,与敦成的住所西园。然而,现在这两处地点已无从寻觅。 幸运的是,敦敏与敦成的坟地有确切的地点。七世孙金励衡先生说,“祖上的坟地在通惠河边的水南庄,当地人也称为黄带子坟,从敦敏的祖父开始,家族的历代先人都葬在那里。”当年,母亲去世后,敦敏就在水南庄的坟地为母亲守丧。在守丧期间,好友曹雪芹经常来与敦敏相会。后来,敦敏死后也葬在了水南庄的坟地。敦敏的儿子莫多,孙秀杰,曾孙富敦,玄孙吉善,也就是金励衡先生的曾祖父。 金励衡先生的曾祖父吉善,也就是阿济格的9世孙,出生时只是一般闲散宗室。金励衡先生说:“曾祖父一出生就吃皇粮,但清末由于朝廷衰败,钱粮已很少了。曾祖父又没有特殊技能。那时,生活已经很苦了,甚至连我祖父上学也供不起,最终连小学也没上过。”金励衡的祖父存海,也就是阿济格的十世孙,因为出生时已是清末。父亲吉善曾经吃皇粮,以致于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又没有什么本事。后来,朝廷的俸银俸米急剧减少,吉善的家庭陷入困顿,儿子存海也不得不为生计早早地踏上了社会。金励衡说:“我祖父为了生活,什么都做过。摆摊卖过白酒,煮饺子卖饺子,还会做莲花灯,等到七月十五中元节去卖。” 金励衡的祖父存海虽是天潢贵胄,却是末日王孙,早已不能仰仗皇粮生存了。正如金励衡所说,为了生计,祖父干过很多行当,走过很多弯路。由于没有文化,没有傍身的技能,他只能做些简单的活计,或靠出大气力维持生计。最终,他选择在恶果子市一家干果店当一名伙计。金励衡说:“在那里,祖父也不容易,装货卸货,一个肩膀能扛300多斤栗子。”这样又能干又吃苦耐劳的伙计,自然赢得店铺掌柜的喜欢。掌柜为了能让这样的伙计有更好的发展,能更多地帮助自己,开始有意培养存海的生意经。金励衡说:“祖父虽没上过学,但脑子灵活,生意学得很快。后来,老掌柜认为这个伙计在吃苦耐劳,在做生意方面都很不错。因此,在他死时,就把店铺交给了我的祖父。”存海接过这个店铺,一直秉承着自己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性格,继续经营这家干果店。为了让店铺打上自己的烙印,存海根据自己的名字,把店铺名由老合店改成合店存记。 为了能使生活过得更好,为了不像其他八旗子弟那样沿街乞讨,存海比以前更吃苦,更勤奋。他每天三更半夜起床到德胜门进货。他要把那些从平谷、顺义、昌平、怀柔,用骡车与驴车运来的货物卸到店铺里。然后让这些运货的山里人住进附近的大车店里。第二天,存海和山里人一起在店铺里过称,详细计算货物的价钱。没上过一天学的存海,通过过去老掌柜的培养,与自己这些年的摸滚打爬,在生意上算得头头是道。金励衡说:“祖父把货收上来,很快就有小商贩到他这里来批发,核桃啊,山楂啊,晒干的柿饼,尤其栗子卖的最好。” 为了能收到好的栗子,存海不惜亲自到山里采购。存海对栗子的大小、品质都有严格的要求,所以质量上更让人放心。当时在北京的日本人非常喜欢吃炒栗子,而存海店铺的栗子味道与品质都最好,所以极得日本人的欢迎。后来,一位日本人专门从上海的店铺批发栗子,然后运到日本东京,在那里卖炒栗子。就这样,存海店铺的生意越做越大,钱也越滚越多。在当时北京的果子市,提起存海的名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后来,赚得盆满钵满的存海不仅继续扩大自己的生意,还入股了当时果子市最大的泉德长百货店。 作为多尔衮亲哥哥阿济格的十世孙,存海没有像其他王爷家的后代那样,在清朝结束后还有家底可以消耗。祖上没有留给存海任何家底,所以,他只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去养活家里人。最终,存海在末日王孙,八旗子弟中成为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而与存海同为阿济格后代,世袭奉恩将军的那一支,在清朝结束后,失去朝廷的供养,坐吃山空,难以维持生计。阿济格后代最后一位袭封奉恩将军的名叫存耀。 金励衡回忆:“我管末代奉恩将军存耀叫大爷爷,他比我祖父年龄小。清朝结束,他把祖产卖了不少。那时到我们家,他还坐着洋车,穿着大褂,叼着烟卷,来看我祖父,他的堂兄。”清朝刚刚结束,这些曾经有爵位的宗室多多少少还有祖上留下的家底。此时的他们全凭着这些家底,过着过去那种奢侈的生活,所以很快这些家底就被他们挥霍一空了。最终,他们穷困潦倒,不得不低三下四地求人找活干,但没有任何技能的他们,很不容易找到工作。就这样,很多曾经吃着国家皇粮的低爵位的宗室还有那些普通的八旗家庭,不得不衣衫褴褛地在街上乞讨生活。 末代奉恩将军存耀虽然没有这么惨,但因坐吃山空,最后不得不求助堂兄存海。因为,存耀没有任何技能,堂兄存海也只能把他安排到绦儿胡同的一个大车店里打杂,并住在那里。最后,这位末代奉恩将军就在大车店里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存海60岁时,感觉自己做生意已经力不从心了。他开始打算正式退休。一般人会认为,存海一定会让自己的儿子接手这份自己辛苦打下的基业。然而,存海没有这样做,因为凭借他几十年做生意的经验,和对自己儿子的了解,他认为儿子不适合做生意,更不能接手这份家业。因此,他选择支持儿子铁光求学,希望儿子能用知识养活自己。最终,存海把自己的店铺盘给了山西人。我们曾说过,在过去的北京,山东人与山西人占据半边天。 山东人遍布老北京五行八作之中,为老北京人提供衣食住行,养活了老北京人。而山西人在老北京以做生意的最多,生意遍布各行各业,他们相当精明,但又在生意上遵循着老北京人的生活习惯,所以能在老北京站住脚。而后来的南方人来到京师做生意,就让老北京人不太舒服。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是,南方人的精明与老北京人格格不入。一个北京人去吃花生米,过去都是伙计习惯性地抓上一把,捧上一捧,当然是自多不少。然而,南方人来做生意之后,居然是拿着称精打细算地称花生米。一两一粒也不会多给,这就让过去的老北京人看不惯,并为此起了很多绰号。 存海把自己的干果店铺盘给山西人之后。自己虽然不亲自经营,但山西人还是要靠着他在果子市的威望。金励衡回忆“山西人一个月给我们10袋白面,还给祖父每月100块的的车马费。”那个地方既然被称为恶果子市,自然不是谁想在此做生意就能站住脚的。当地的买卖竞争相当激烈,有的讲理,有的干脆毫不讲道理,生意人之间相互竞争,顾客也能嗅到一种剑拔弩张的气氛。而存海当初能在此站住脚,立住根,甚至持续经营几十年生意,可见有着过人之处。这也就是为何他不让自己的儿子接手生意的原因之一。 金励衡先生说:“祖父不让父亲做买卖,就是因为我那老父亲太老实,做不了买卖。知子莫若父啊!我祖父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做买卖要有良心,可是不说谎话也不行,不说谎话挣不了钱。所以,我祖父也不愿让我父亲去做买卖。于是,他支持我父亲上学。”存海没有让儿子铁光继承自己的生意。因为,他确实知道儿子不是做生意的那块料。同时,他认为做生意或多或少都会说些骗人的话,但他不希望儿子还像自己因为做生意而说些不得已的谎话去骗人。铁光按照父亲存海的意愿,走上了求学之路,毕业之后,因为时局的原因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最终当了一位小学教员。 由于存海在富有之时,在什刹海老醇王府的旁边买了一块地并盖了一座三合院。前面是自己的两间店铺门面,后面就是住所。幸运的是,现在这个地方仍归存海的后代拥有,当初存海的儿子铁光曾把这座三合院分给了自己的八个儿女。金励衡先生分得了两间房。现在这个地方作为故宫这座世界文化遗产的缓冲区,已经难以用价钱衡量了。当然,存海不会想到,自己百年后还能给子孙留下这样一笔财富。可见,阿济格的十二世孙依然能在老北京有着让人羡慕的落脚之地。 作为阿济格的十世孙,存海早已失去了天潢贵胄的荣光。在那时局变动,风云际会的时刻,存海为了生活不得不改变自己。他知道过去的荣光只属于过去,何况早已被祖辈消耗殆尽。他凭着自己吃苦耐劳的毅力从伙计成为掌柜,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展壮大自己的生意。然而,几十年打下的基业,并没有选择让儿子继承。他了解儿子的性格,知道自己走过的路,儿子未必能行,压不住生意,只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麻烦。所以,他选择让儿子选择求学,一条他曾连想都不敢想的道路。他只希望儿子能过上一种平凡而安稳的生活。他没有享受到祖上的一切,但还是让孙子谨记他们是英王阿济格的后代。金励衡曾回忆说“祖父一直叮嘱,让我记住,咱们是英王之后,英王第六族,是镶红旗。你什么都能忘,这句话你千万别忘记。”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