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公司 苍术会村低收入户采收和晾晒木耳。本报记者 王海欣摄 本报记者 王可心 通讯员 王赛 间隔密云城区38公里的大城子镇苍术会村,曾因地处深山、缺乏产业、劳动力外流等缘故原由长期陷入穷困。如今,在低收入产业资金支持和各方气力的帮扶下,村民们在板栗树下种起了黑木耳,它易种植、耐运输、不愁销路,“耳农”人均年收入增长了5000余元。客岁底,该村442户低收入户实现全部“脱低摘帽”。疫情当下,村里的木耳产业发展得怎么样?近日,记者再次来到这里一探究竟。 锥峰山脚,茂盛的林木下,一排排菌棒整齐地分列在一起,大簇大簇的黑木耳肥厚水灵。几名戴着口罩的村民分散在田里,正熟练地从菌棒上取下已经成熟的木耳。“黑木耳可以露地种植,生长周期短、储存时间长、收入高,这但是名副实在发着金光的‘耳朵’。”苍术会村党支部书记蔺占军笑着说,“金耳朵”的到来,让442户低收入户全都摘了帽,而且随着经验越来越富厚,各人的收入还在连续上涨。 57岁村民果连文已往是村里的低保户,也是一名残障人士,家中只有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没有任何经济来源。2018年,村里开始启动木耳种植项目,他自动报名成了村里第一批“耳农”。颠末来自密云区农服中心的技能职员手把手地教,种上木耳的第一年,果连文自家的2亩6分地就收入了5万多块钱。 苍术会村全村面积21平方公里,有14个自然村,全村798户,低收入户有442户,占了一半还多。与京郊深山里的众多低收入村相似,苍术会村也没有像样的产业,村民们平时只能靠种植一些农作物、果品、核桃和栗子维持生计。“遇上年景欠好,一年下来,卖核桃的钱都不敷一样平常剪枝、收果需要的工费。”蔺占军说。 2018年,在密云区农业服务中心的帮助下,情况有了变化。通过数次实地考察,村子四周的大山里板栗树连片成群,发展林下经济是个不错的选择。“木耳的收获期在每年的4月至7月,可以收6至7茬。而板栗的成熟期正幸亏每年的9月至来年2月,时间恰恰错开,收木耳、收板栗两头不延长。”蔺占军告诉记者,更紧张的一点是只要要领对路,种植木耳基本不需要分外的人工来辅助,有时间去基地稍微照看一下就成,村里一些上了年龄的或者残障人士也能参与进来。 当年3月尾,村委会决定先试种20亩地,11户低收入户变身“耳农”,边学边干。三四个月的时间,收获了木耳12000斤,每斤木耳平均能卖到40元,而且全部卖光。除了密云区政府以及各构造单元的帮扶外,村民也会拿着木耳去集市贩卖,挺受各人接待。这11户参与种植的低收入户全部脱低,年收入凌驾2万元。如今,苍术会村的木耳种植面积已到达150余亩,全村442户低收入户早在2019年底就实现全部“脱低摘帽”。 黑木耳种植现在已经成了大城子镇脱低的金牌产业,闲置的248亩林下土地都摆上了菌棒,本年该镇木耳产量预计在13万斤左右,贩卖额可达600万元,能有用动员四周130户低收入户增收。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苍术会的木耳贩卖部门转到了线上电商平台,依然广受接待。蔺占军有着自己的计划。他表示,下一步,将对木耳举行深加工,以满足差别消费群体需求;同时,拓展渠道,不仅要让产物进超市,还要开通线上专卖店;未来,还将以举办采摘活动为契机打出苍术会木耳的品牌。“不光木耳,我们村的核桃、板栗、梨等农副产物也都要一起走出去。”蔺占军坚定地说。 除了黑木耳种植产业,手工艺品作坊、蜜蜂养殖、打造精品民宿、红肖梨深加工……多种产业已在大城子镇各处着花。目前,在各方气力的帮扶下,大城子镇认定的13个低收入村中,1733户低收入户共计3507人已实现全部脱低,村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未来,这些产业还将连续地领导村民致富增收。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