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做客广州日报北京直播间 深入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2020-05-25| 发布者: 泛卖商务网| 查看: 135| 评论: 1|文章来源: 互联网

摘要: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做客广州日报北京直播间,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深入解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哪些突出......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做客广州日报北京直播间,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深入解读。

大洋网讯 昨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哪些突出亮点?昨日,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做客广州日报北京直播间,第一时间进行深入解读。辛鸣教授表示,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个求真务实的好报告,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辛鸣教授表示,今年的两会是在一个特殊背景下召开的,目前我们面临着一个很重要的形势,就是疫情常态化。因此,我们研究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要放在这个背景下来考虑。他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给中国也给世界传递出中国社会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

谈最深感受

报告传递信心 当下十分重要

广州日报:你认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与往年相比有何不同?听完报告,你感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哪些亮点?

辛鸣:报告给我的感受体现在三个方面。感觉最深的一点是“坚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给中国也给世界传递出中国社会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在目前整个国际经济形势发展处于下行状态、甚至很不乐观的背景下,这给大家传递了一种信心,展示了一种定力,这非常重要。

同时,报告又做出了一系列科学精准的政策安排和工作部署。越是形势复杂、越是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就越要求我们的办法和举措有更高的精确性、精准性和针对性。可以看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共8个部分,其中有6个部分把今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6大重点领域,或者将其称为六大重点工作,讲得清清楚楚。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表达了中国政府带领中国人民努力奋进前行的一种精神状态。所以大家也注意到,在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代表委员们报以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如果细心一点,你会注意到,每当报告表达了一种勇往直前的这种精神状态时,会场上就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这三个方面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

谈去年成就

高质量发展新路迈出很好一步

广州日报:在回顾2019年的工作时,总理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继续优化,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你认为,过去一年,我们在这些领域取得了哪些发展成就?

辛鸣:应该说,中国今年在应对这么大的一场疫情时,能取得这样明显的成效,得益于我们国家治理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更得益于中国这些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打下的坚实基础。尤其去年一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上了一个很好的台阶。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对我们过去一年的工作做了六个方面的回顾。其中,前三个方面至关重要。经济社会结构总体问题,就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究竟是好是坏,是否可持续,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否在一些基本的经济发展指标上保持良性和高质量。我们看到,去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速度达到了6.1%。应该说,在当前整个国际经济形势处于下行状态的背景下,在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很高水平的基础上,在我们的经济总量规模已经很大的情况下,能达到6.1%的增速,这是很了不起的。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同时,我们的经济增长又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长,绝不仅仅只是个指标,这个指标背后是一系列发展质量的体现。比如,这个增长带来了1000多万新增就业人口的充分就业,带来了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这些是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平稳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二,我们的这种发展体现在什么方面?就是我们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应该说,去年一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就来自于国内的消费需求成为拉动经济的主力军。当投资不可继续增加,外贸呈下行发展态势的背景下,居民消费成为我们拉动经济的重中之重,并且在去年一年表现相当亮眼。同时,真正拉动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也在更进一步优化和提升,比如,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等在整个产业布局中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这是经济增长有含金量的地方。什么叫高质量发展?就是在经济增长中,我们的产业结构越来越走向高端和高效益。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我们的新动能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培育起来。应该说科技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能力不断提升,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升,越来越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极为强劲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间,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轮廓越来越明显,就是以科学技术进步为龙头,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经济持续快速的高质量发展。在这一系列背景下,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各方面的工作任务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所以,回顾过去一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我们不仅找到了一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而且在这条路上,我们已经起步,并且走出了很好的一步。

谈今年经济增长

其他社会发展目标 蕴含经济增长指标

广州日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对此,您如何理解?

辛鸣:多年来,大家习惯从政府工作报告里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指标,今年没有了。对此,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已经清楚阐明。毋庸置疑,经济增长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尤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讲,对经济增长给予多高的重视都不为过。但是对经济增长的重视,并不等于说我们一定要给出一个明确的增长指标。

经过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我们的发展已经处于高位,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在此背景下,我们要想实现更高速度的增长,坦率地讲,已经不太可能。因为我们已经跨过了高速增长阶段,更重要的是,今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给中国社会造成影响,更使整个国际经济发展雪上加霜。所以,再简单、僵化地提出经济增长目标,不仅不可能,意义也不大。

即便如此,可以看到,我们提出了其他一系列经济发展的指标,比如说,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要达到900万人以上。当这些指标真正实现了,意味着我们的经济增长指标已经达到了一个不算低的水平。也就是说,看起来我们好像没有提经济增长指标,但事实上,经济增长指标已经蕴含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其他目标要求中。我们没有一个具体的经济增长指标数字,但是心中要有一个努力实现更高速发展的追求和愿望。

那么,如何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那就要做好“六稳”工作,实现“六保”的目标,保住居民就业,保住基本民生,保住市场主体,保住粮食能源安全,保住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住基层运转。

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这是一种科学的战略选择。经济整体下行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先要稳住,稳中才能有进,进而把底线守住,而“六保”即是我们经济发展的底线。唯有如此,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持续不断得以改善。我们通过“六保”这一底线目标,稳住中国经济发展,在稳中求进的基础上,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

谈政府过紧日子

做得更多花得更少 体现政府担当精神

广州日报:报告还指出,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如何看待这样的安排?

辛鸣:其实,该花的钱我们一定要大大方方地花,但是在大大方方花钱的同时,该省的钱一定要精打细算,把钱花在刀刃上。不需要花的钱,则一分都不能花。我们看到,今年我们在大大方方把钱花到基层,花到投资领域的同时,中央政府却开始对自己“下手”,自己给自己“动刀子”,对自己显得格外“小气”。常态化的政府运行经费要削减50%,这意味着我们的政府真要开始过紧日子,而且这个紧日子紧得还很不一般。

事实上,越是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困难时期,越是在一个国家需要应对各种突发问题的时候,越需要政府强有力、积极有为的作为。换句话说,越需要政府做得更多。但是,我们现在是既要政府做得更多,又要政府花得更少,这看似一对矛盾,背后体现的是什么?那就是,要提升中国政府的担当精神和高度自觉。该政府干的事情,政府一件不落,继续干好,有钱我们可以把工作做好,没钱我们同样可以把工作做好。因为我们是人民的政府,我们的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在这一点上,中国政府是从来不打折扣的。

只有这样,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有可靠、充足的资金保障。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人民政府、人民公仆理所当然地过紧日子。当然,要想真正过好紧日子,我们确实需要以更加科学、精准的制度和政策安排,真正摸清楚在政府运行过程中,哪些是必须的刚性支出,不能因为节约资金使刚性支出受到影响。

谈积极财政政策

以积极有为财政政策拉动投资 势在必行

广州日报:报告还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这对我们目前的发展来说,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辛鸣:特殊时期要有特殊办法,积极的财政政策一向是一个大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最为有效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保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也就是说,我们要在遵循财政规律的基础上,把财政作用发挥到最大。经济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拉动经济发展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外部需求“三驾马车”是客观存在的。去年以来,我国社会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已经转到消费上,而且从未来长期发展态势来看,这一点也是不会变的。但是,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动力,在非常时期其效果是更加明显的。所以,我国社会要想实现今年经济的复苏乃至平稳发展,稳中求进,以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来拉动投资势在必行。对于我国来讲,100万亿元的GDP总量、3%的赤字率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发展水平的,在此背景下,我们通过适度提高财政赤字率,放出更多的财政资金,并拉动经济发展,其意义尤为重大。

但是,钱花到哪里是更重要的问题。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因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在基层,只要我们微观的市场主体有活力,基层的发展有活力,国家的经济发展就会有活力。所以,要用更加积极有为的政策,把钱拿出来,花到点上去,好钢用在刀刃上。

目前来看,刀刃就是基层。我们注意到,今年“六保”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保障基层运转。事实上,在当前抗击疫情过程中,基层为此花了很多钱,未来应对疫情,还需要花更多的钱,这有赖于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提供保障。从这一点来说,该花的钱我们一点都不打折扣,不推三阻四。不仅这2万亿的钱要划到基层,我们今年市场还将通过其他一系列政策,把5万亿资金投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只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真正让中国经济更有活力。

谈中小微企业

一方面给企业减负 一方面为其“添火加油”

广州日报:报告还指出,要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这样的政策安排在当前形势下有何重要意义?

辛鸣:今年“六保”的工作任务里,很重要的是要保市场主体,即保企业。如果市场主体不活跃,企业活不下去,关门倒闭了,社会经济就不可能好。今年由于受疫情以及整个国际经济下行态势的影响,企业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恶劣,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挑战更大。就像我们给正常运行的经济按下暂停键之后,让其再重新起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如何让中小微企业在困难的环境下生存发展,特殊的时期要有特殊的办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很明确的政策安排。第一个方面,减税降费,把一些不该让企业承担的负担、企业背不动的包袱卸下来。政府是下了大决心的,报告指出,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这些都是真金白银。第二个方面,在给中小微企业减负的同时还要给他们助力。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企业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但因为给小微企业贷款的成本很大,收益不高,所以金融机构往往更愿意给大企业贷款,广大中小微企业缺乏资金时却没有资金的来源,就算勉强找到了资金,贷款的成本也远远高于大中型企业。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给中小微企业减负,同时再要给它们添把火、加把油,让他们在获得资金贷款方面更加便捷可靠。把这些工作做好了,市场自然而然就有活力了。

有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具体可行切实有效的政策安排,我相信激活市场主体的活力是一个水到渠成理所当然的事情。

谈保就业

不仅提供岗位 更营造就业环境

广州日报:未来在就业方面,会有怎样的措施和力度?你如何看待?

辛鸣: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要持续发展一定得让民众有工作可干。若人民群众没有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如何实现?就业是民生之本这句话一点都不能动摇。

如何真正做到,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政府主动地为保就业稳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比较充分的有效的就业岗位依然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想尽各种办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让人民群众有工作可干。这一点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看得很清楚,政府在想方设法地扩大就业岗位,而且针对不同群体解决不同的岗位,大学生怎么就业、退役军人如何就业都有很具体的安排。

与此同时,解决就业不能仅仅满足于政府给提供看得见的就业岗位,更要营造就业环境,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民群众能自己给自己找工作,自己给自己当老板,自己给自己创生活,这一点对于政府来说可能意义更大。

现在政府所做的一系列工作,无论是扩大投资还是提高保障水平,看起来好像与就业无关,其实都是为真正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所做的工作。从这个角度来看,会发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有很多举措都是围绕着保就业展开的。我认为从整个未来发展态势来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恐怕是解决完全就业的一个终极手段。我们已经开始了很好的探索,过去为了保就业,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要求经济增长速度必须达到8%以上,“保8”这个数字并不是拍脑袋拍出来,是与当时的社会就业紧密联系的,此前,我国每年有800万的人口需要就业,按照当时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实现100万人左右的就业,那么要想满足800万人就业,经济增长速度必须达到8%以上。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下滑,但去年就业人数超过了1300万,较低的经济增速却能创造这么高的就业人数是因为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人民群众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过程中就业空间越来越大。因此,既要提供现成的岗位,更要营造广阔的就业环境,双管齐下,才能真正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

谈粤港澳大湾区

三地优势互补 实现1+1+1>3

广州日报:你如何看待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发展机遇?对于大湾区未来发展,你有哪些建议?

辛鸣: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区域发展是一个国家在发展中很重要的战略安排。如果一个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是科学的、有效的,那就会发展得又好又快。中国社会过去这么多年来通过区域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社会整体的发展,在此过程中,粤港澳大湾区是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

区域发展从根本上说是把一个地理范围内的区域,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的安排,进行有机整合,实现1+1+1>3的效果。粤港澳大湾区把我国目前已经发展得很好的三个地方——广东、香港、澳门有机整合起来的时候,效果就不是1+1+1=3,而是大于3,甚至比3大很多。

要实现这个效果,需要在三地各自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强强合作和有效对接。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有了一个新型的城市群规模,我们要看到包括广州、深圳这些大城市和中山、东莞、佛山等城市群的区域。当城市群有机发展起来的时候,可能就是这三四个大城市带动10个甚至更多的城市形成城市群,以实现经济发展,这也是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动能所在。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赵琳琳、谢绮珊、于梦江 (除署名外)

转载来源:大洋网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做客广州日报北京直播间https://news.dayoo.com/china/202005/23/139997_53356312.htm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收藏

最新评论(1)

Powered by 泛卖商务网 X3.2  © 2015-2020 泛卖商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