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高分小众绘本《谁来我家》:超现实主义背后藏着重组家庭的爱与痛

2020-05-11| 发布者: 泛卖商务网| 查看: 135| 评论: 1|文章来源: 互联网

摘要: 安徒生奖颁发机构国际少年儿童读物联盟曾说:“他拥有非凡的才能和卓越的绘画技巧,用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将绘......
https://yyk.fh21.com.cn/hexpert_7311.html

https://m.fh21.com.cn/yyk/hexpert_21696/103.html

https://news.fh21.com.cn/yldt/zzfsbyy/

https://yyk.fh21.com.cn/hospital_21782.html

https://yyk.fh21.com.cn/hd_3731.html

https://yyk.fh21.com.cn/introduce_21758.html

https://m.fh21.com.cn/yyk/hexpert_7109/403.html

https://yyk.fh21.com.cn/hexpert_21610/548.html

htt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cdznfkyy/

https://m.fh21.com.cn/yyk/hexpert_21782.html

安徒生奖颁发机构国际少年儿童读物联盟曾说:“他拥有非凡的才能和卓越的绘画技巧,用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将绘本带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是孩子,就连成人也对他的绘本爱不释手。他绘画手法细腻,敢于挑战固有观念,他的书完全可以用超现实主义来形容。”
这位被盛赞的绘本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安东尼·布朗(以下简称安东尼)。40多年创作生涯中,他共出版51部作品,译成26种语言,风靡全球。比如大家熟知的威利系列、小熊系列以及《我爸爸》、《我妈妈》等,他的绘本既联结孩子的童心童趣,又反映成人复杂的潜意识,所以他的作品,不但孩子喜欢,连成人也爱不释手。
不过安东尼精彩绘本太多,除了那些广为人知的绘本外,还有很多有趣绘本未被挖掘。我最近就挖到了他一本小众却高分的《谁来我家》,他仅用16幅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插画,就把一个重组家庭的爱与痛,混乱与安宁,描绘得淋漓尽致。
下面我就从绘本创作者、绘本的超现实主义插画以及绘本带来的教育启示三方面,来为大家解读这本少为人知的宝藏绘本《谁来我家》。
电影《卡萨布兰卡》里有句经典台词:“每个人的气质里,都藏着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
这句话可以放在安东尼身上:他的每一本绘本里,都藏着他的人生经历,对艺术的热忱,对童心的呵护。
1946年出生于英格兰的安东尼·布朗,从小就跟着父亲画画。后考入利兹艺术学院学习绘画,毕业后在母校担任了两年“平面设计课程”讲师。随后又在曼彻斯特绘制过两年半的医学用人体解剖图解。之后他又进入广告界,做了4年多卡片设计工作。
深受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影响的他,从30岁开始创作的第一本《穿越魔镜》,到后来的《大猩猩》、《朱家故事》,他的作品无一不渗透着超现实主义的怪异与奇幻。
不过,在采访中他却说“我想我的超现实主义,真正来源是孩子们自然的、无所不在的、超现实的想象世界,而不是那些名作。”
所以不同于超现实主义画作表现出的神秘、恐怖、怪诞,他的绘本削减了这些少儿不宜的因素,增添了更多表现孩子童心与想象力的奇幻与童趣。
就像这本《谁来我家》,处处都透着超现实主义的怪异奇幻,但不觉得恐怖,反而因为表现出的蓬勃想象力,而深受孩子喜欢。
《谁来我家》故事很简单,单亲女孩凯蒂和爸爸过着平静单调的生活,他们一起吃饭、一起散步,偶尔去另一座城市看望妈妈。但这一切平静都被爸爸新女友玛丽和她的儿子肖恩打破了,随着这对母子的加入,凯蒂家变得热闹了起来,但凯蒂却变得日益低落,因为她觉得爸爸被抢走了,她的家被侵占了。
最后忍无可忍的凯蒂把抗拒与烦闷告诉了爸爸,然后玛丽肖恩搬走了,这个家又恢复了之前的宁静,可凯蒂却觉得怅然若失,似乎缺少了什么,可到底缺少了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从超现实主义出发,来解读这本《谁来我家》。
《谁来我家》的封面和封底就是两幅别具用心的插图,两幅图乍看相似,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大有不同。
封面和封底的插图虽然都是宁静的海滩长椅上,坐着父女俩,但封面色调明显更温暖,且封面插图多了一对母子在追逐玩耍。
另外,封底海面毫无波澜,显得平静压抑,而封面海面却有海浪翻涌奔腾,一动一静鲜明对比,正好凸显出这个重组家庭的热闹与寂寥。
凯蒂和爸爸一起生活在一座大房子里。他们生活很规律,每天饮食不变,作息也固定。但规律生活下,隐藏的却是两颗孤独的心。比如凯蒂和爸爸一起去海边散步,此时插图是和封底相似的父女背景图,寂静无人的海滩,只有一把孤零零的躺椅,简单几个意象就把这对父女的孤独心境表现了出来。
与封底不同的是,这幅插图出现了一个红气球,红色代表温暖、热情,而在这里反映出了这对父女对爱与热闹的呼唤与渴望。
凯蒂和爸爸一起坐火车去看望另一座城市的妈妈,等车时凯蒂和爸爸待的那边阴沉压抑,而穿越桥洞的另一面却是蓝天白云。一明一暗的对比,说明了凯蒂和爸爸的生活远没有描述的那么惬意,反而充满了单调压抑。
但这些表面的平静,却被玛丽和肖恩的到来打破了。玛丽是爸爸的新女友,肖恩则是玛丽的儿子。
肖恩是个调皮爱恶作剧的男孩,所以自从他来到凯蒂家里,凯蒂经常被整蛊,她一点也不喜欢他们,甚至觉得这对母子抢走了爸爸。
玛丽母子第一次出现时,爸爸和凯蒂站在屋里,玛丽母子站在门外,此时门外是亮眼的黄,显得热情温暖,而屋内却是低沉的棕和黯淡的绿,一亮一暗的色调对比凸显了他们一喜一悲的心境。
本来凯蒂和爸爸的生活虽单调却井井有条,但玛丽母子的加入,使得一切都乱了套,正如插图配文:“有时候,凯蒂觉得自己才是客人,他们不是,一起都变样了。”
凯蒂内心的抗拒与烦躁在他们一起去海滩时达到了高潮,还是平日她和爸爸常去的海滩,却因为玛丽母子的加入,变得热闹喧哗起来。海滩冒出了各种各样奇怪的人,只露出鱼尾的美人鱼、肥胖到不可思议的女人、在沙滩却戴着泳镜的男孩,甚至还出现了一只秀肌肉的大猩猩。
爸爸和玛丽在沙滩上谈笑风生,肖恩继续恶作剧,只有凯蒂仅留了一个背影,这个背影正是她寂寥心境的表现“热闹是你们的,孤独是我的。”当我们理解到这一点时,就能明白海滩上出现的那些奇幻元素并非真实存在,而是凯蒂烦乱内心的呈现。
《家有儿女1》里刘梅与夏东海重组了新家,却遭到小雪极力抗拒,夏东海责怪小雪不懂事,却忽略了重组家庭里孩子内心的惶恐不安。
当父母重组家庭时,他们往往会陶醉在刚开启的新生活里,却忽视了孩子面对陌生环境或陌生人的惴惴不安。所以一面是父母的欢天喜地,另一面是孩子的惊慌失措,重组家庭里那些不被察觉的痛楚,就这样被掩埋深藏。
虽然本书着重表现的是重组家庭里孩子的抗拒与不愿接纳,但其实还有一条容易忽视的暗线。
关注单亲家庭时,我们往往只关注孩子,却忽视了同样承受孤独的父母。正如凯蒂爸爸,和凯蒂一起生活时,他渴望被爱,渴望热闹,却一直在压抑自我。
直到玛丽母子来到这个家后,爸爸才变得愉悦起来。爸爸的表情从凝重严肃变得舒展起来,衣服颜色也变得鲜艳起来,从之前深棕色、黑色变成了后来的浅咖和淡蓝。每一样变化都在说明爸爸心境从孤独寂寥到开朗热情的转变。
但爸爸的热情接纳和凯蒂的无声抗拒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在暗示我们这个重组家庭隐藏的矛盾。
这一隐藏矛盾推动了故事发展。忍无可忍的凯蒂终于告诉了爸爸:“不喜欢别人分享她的房子、她的花园、她的玩具、她的散步和她的三餐;她不喜欢别人分享她的爸爸。”
大部分重组家庭的父母,会觉得这不过是孩子的牢骚之语,安慰即可,不用过分在意,毕竟不能因为孩子一时抱怨,耽误幸福生活的开启。
但凯蒂爸爸显然不是大多数中的一员,察觉到女儿愤懑情绪的他,和玛丽分手了,然后玛丽母子搬出了他们家。
看着玛丽母子搬出自己家,凯蒂不胜喜悦“这房子又归我们两个人了。”他们的生活又恢复了之前的规律与宁静,但宁静中却透露出死气沉沉。
凯蒂再次和爸爸一起去散步,他们坐在海边亭子前,此时天空又变回了暗沉,而且八角亭把海面分成了两部分,亭外的海面微波荡漾,而亭内的海面没有一丝涟漪,平静如一潭死水。两个超现实意象的对比,恰好说明了凯蒂内心的空落。她感觉自己好像丢了什么,但又不清楚到底丢了什么。
陷入空落的凯蒂一身蓝色睡衣坐在地上静静思考,她的影子被画成了大大的问号,为了表现凯蒂心中浓重的疑惑,插图配了3个问号的意象。同时,整体蓝色调,也在暗示凯蒂陷入了沉思。
直到爸爸提议:“一起去看看肖恩和玛丽,怎么样?”时,凯蒂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并不厌恶他们,与此同时,她也想通了,她不在乎他们来分享爸爸,分享她的房子、她的玩具或她的散步,只要她也能分享肖恩和玛丽。
《谁来我家》里凯蒂和爸爸之前生活单调乏味,玛丽肖恩的到来,为他们注入了新鲜活力,让死气沉沉的家重新变得热闹有生机。
从书中插图色调的变化就可看出,玛丽肖恩出现后,画面色调、色彩、超现实元素变得明亮跳跃,玛丽肖恩走后,画面再次变得暗沉、单调,场景变幻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人物前后心境的变化。
所以一个重组家庭,带给孩子的不止是隐秘的痛,还有久违的爱与温暖。就像《家有儿女1》里,虽然刘梅和夏东海组建的新家,总是争吵不断,矛盾重重,但矛盾与吵闹的背后却隐藏了爱与暖意。
《谁来我家》里最感动的是当凯蒂告诉爸爸她的心情后,爸爸选择尊重凯蒂,送走了玛丽和肖恩。感受到爸爸满满爱意和接纳的凯蒂,也察觉到了爸爸的闷闷不乐,所以最后她愿意敞开心扉接纳玛丽和肖恩。从这个简单却温暖的绘本故事里,我得到了这两个教育启示:
孩子成长离不开父母爱的滋养,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对父母爱与关注更敏感。但单亲家庭的父母,要么沉溺于失败婚姻,要么忙碌开拓新生活,无意中总会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
爸爸认识玛丽后,忙于约会,完全忽视了凯蒂心里的抗拒与痛楚。但幸好凯蒂明确对他表达情绪后,他选择用爱尊重凯蒂,而非斥责她不懂事。
但恰恰是爸爸的爱,才让被爱的凯蒂,滋生出爱与力量。心里有爱的凯蒂开始愿意接纳玛丽肖恩,一方面是她渴望正常家庭潜意识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她对爸爸的爱。
因为爸爸爱凯蒂,所以愿意为凯蒂和玛丽分手,感受到父爱的凯蒂反过来也愿意为了爸爸,重新接纳玛丽。
其实孩子想要的不多,远大前程、富裕生活,都比不上父母全心全意的爱与支持。尤其是重组家庭的孩子,和不甚熟悉的人组建新家后,只有爸爸或妈妈是熟悉安全的,如果连他们都不理解孩子,孩子自然会感到孤立无援,从而变得叛逆。
所以想要重组家庭的父母,与其一味物质补偿孩子,不如给孩子更多爱与温暖,被爱包裹的他们,会生出归属感和价值感,学会用爱去温暖别人。
《谁来我家》里最初凯蒂对肖恩和玛丽如此抗拒,其实还有一个原因:玛丽和肖恩这件事,爸爸没有给凯蒂缓冲时间。
本来和爸爸过着平静生活的凯蒂,突然有一天被爸爸告知交了女友,并且女友要带儿子一起过来住,这种突如其来的事,放到成人身上,想必也不会迅速接受,更别提心思敏感的孩子。
因而当单亲离异的父母打算重组家庭时,交往时期就别隐瞒孩子,清楚告知孩子,并适当询问孩子意见。当你给孩子一定缓冲时间后,他们再接收就不会太难。
如果孩子不同意,反抗情绪实在过于激烈,父母也别强迫孩子接受,和他们平静沟通,问清孩子内心的焦虑与恐惧,并用爱和温暖抚平他们的负面情绪,这之后再决定人生大事。
透过《谁来我家》,我们可以看到重组家庭孩子身上不被察觉的抗拒与排斥,以及重组家庭后父母的心境变化。不过,爱与温暖始终是《谁来我家》的主题,爸爸的爱给了凯蒂安全感,让她终于敞开心扉接纳肖恩和玛丽,走入充满阳光和活力的生活。
另外,除了上文我提到过的超现实意象,《谁来我家》里还有很多彩蛋,父母陪孩子阅读时,可带孩子一起开动脑筋去寻找,尽可能多与孩子互动,这是亲子阅读的真正意义,也是《谁来我家》给我们的教育启示:孩子在父母的爱中学会了爱。
安东尼·布朗真是天才,他的每一本绘本都值得收藏,这本也不例外!感兴趣的点击下方链接下单吧。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收藏

最新评论(1)

Powered by 泛卖商务网 X3.2  © 2015-2020 泛卖商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