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sw.qiuyi.cn/smjz/smjzfy/3658.html http://gxb.999120.net/zl/3495.html http://gxb.999120.net/gsxw/1284.html http://blsw.999ask.com/lczs/zl/173.html http://blsw.qiuyi.cn/rj/rjyf/2419.html http://blsw.qiuyi.cn/lczs/lczszl/5199.html http://gxb.qm120.com/zllcyj/844.html http://gxb.999120.net/gxbzs/3740.html http://gxb.999120.net/byby/yy/2529.html http://gxb.999120.net/sa/yf/154.html 一个在外面闯荡的人,往往会出现两个家,即现时的家和以前的家。当现时的家成立后,以前的家便变成了老家。现时的家可以改变,而老家是不会改变的。我现时的家在济南,而生我养我的家则在鲁东南的一个小村庄里。在部队时,新家随部队变了几次,而老家依然是老家。 老家属沂蒙山区。但沂蒙山区并不都是山,它的范围包括临沂、日照两地,周边则包含枣庄、济宁、泰安、淄博、潍坊等地区的相邻差不多有20多个县市。从地形上讲大概是山区、平原、丘陵各占三分之一。我的老家是丘陵地区。现老家属日照市,地处日照、临沂两市和莒县、莒南两县交界处。 老家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由沈姓家族自江苏东海迁来,始称沈家窝疃。后来又有徐、孙、杨、高、陈、宋、史、石、咸等多姓迁来,村名也改称大窝疃。大窝疃,叫起来比较绕口,但分解一下则不难理解。村庄所处的地势四面高中间低,因此叫“窝”,这个字在家乡人的意思里如同“凹”。“疃”同“庄”、“村”、“屯”一样,是统称。至于“大”,则相对于西面2里远处还有一个“小窝疃”村而言的。 大窝疃土地面积31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2200余亩;有486户,1282口人。据说刚解放时,全村只有一二百户、四五百口人。这大体上与全国人口的增长幅度是相符的。 现在全村以北面的一条沟为界,已经一分为二。沟北为新村,沟南为老村。新老村的区别是,街道由窄变宽,房屋由土变洋。变化的时间,差不多是从50年前开始,也就是我当兵离开村庄的时候。我脑子里的老家,还是那个时候的老村庄。 回到大窝疃老村里,站在老家老房子院子中,环顾四周,感慨万千。农历1950年12月26日我在此出生。那时是草房,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由草房翻盖成砖瓦房,父母亲居住。15年前母亲去世,父亲一人居住。5年前父亲去世后,便一直闲置了。 我家胡同内有4户人家,都已人去屋空,其中一家已墙倒屋塌。胡同外的街上有两户人家,也已墙倒屋塌。整个老村庄已十室九空,近半的房屋已倒塌,沦为废墟。住在老村的已不足百人,且大都是老年人。 村里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呢?上面已经说过,五十年前村子开始一分为二。年轻人成家后都到沟北盖新房子,在那里逐渐形成了一个面积不小于老村的“小北庄”。 老村的历史已有400多年,新村的历史只有50多年,也开始有部分人去屋空了。前面不是说全村有486户、1282口人吗?看来那顶多是户籍上的数字。实际数字估计连一半也达不到了。就我们这个大家族来说,在村里算大的,现在大部分都已离开了。其中我们这一支中,我们这一代中大部、下一代中全部都不在村里了。 那么,人到底去哪里了呢?答案是,去城里了。去城里的人中,一部分是打工、经商留下来的。一部分是通过刻苦攻读,考试升学出去的。据初步统计,改革开放后村里先后走出了大中专毕业生上百名,其中博士7名,硕士10多名,有的还走出了国门。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一些古老的山区偏远村庄会逐渐零落甚至消失,这是社会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少年以后,老家也可能不是老家了,起码我的儿孙们不会想起,但我不会忘记。回到老家,寻找儿时的记忆,那土路、农田、树木、水库、小河;那老屋、街坊、乡亲、乡俗、乡音……,老家一切一切总是那么熟悉,时时牵着我的心。 作者沈子友(心系远山),山东莒县人,大专文化,1970年12月入伍,1984年1月集体转业至中铁十四局党务部门工作。爱好文学,喜欢读书,有多篇文学作品在报刊和各大网络平台刊发。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