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seo关键词排名工具 上海alevel课程培训机构 ib组织培训 IB国际文凭证书课程培训 培训alevel生物 ALEVEL培训北外 教师培训 ib课程 三立教育IB辅导 alevel辅导一对一辅导 北京ib辅导 提起哲学,你的印象是什么?哲学,似乎只是大学里一门无关紧要的课,和现实生活并无太大关系。 但自从读了周国平老师的书,我改变了对哲学的粗浅认识,开始觉得哲学不是只有思想家才有资格玩味的高深学问,它其实渗透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里,渗透在分分秒秒生命的进程中。 没有谁希望自己只有一次的生命过得毫无价值吧?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即使表面装作无所谓,这个问题其实一直都潜伏在我们心里。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没有什么人或者理论给我们指明方向,我们很可能就会被一些世俗的观念带偏,平庸甚至错误地走完一生。 周国平老师的著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完成于1985年。关于这本书当时的受欢迎程度,序言里有这样一段描述:“本书完成于1985年3月,出版于1986年7月,8个月内4次印刷,计9万册。这个数字不能说小,在当时算得上是非常畅销的书了。” 在他的文章《没有一丝浮躁和媚俗》中提到,崔健非常喜欢他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他的搞摇滚的朋友们也都喜欢”。 之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大概因为书中很多地方读起来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感到心里一下子亮堂了,知道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了,对待生命、对待生活,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这也是今天,我在读此书时的体会。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将这本书介绍给大家,包括初识尼采的感受,尼采哲学产生的背景以及我从尼采哲学中收获的启示。麻木的生活需要鸡汤的刺激,而伟大的思想家用一生的孤独寻得的真知灼见,更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之前,提起尼采,第一感觉就是他离普通人太远了。他是高深的思想家,伟大的诗人。他走火入魔般地坚持自己的思想,最后真的疯了。纵然他流传下很多金句、道理,但我仍然没有勇气去翻看他的书,怕自己完全看不懂。 但是《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契机,让我第一次离这个伟大的灵魂这么近。周国平老师通过另一种方式将他介绍给我们,他的生平,他的思想,他的快乐和孤独。通过周国平老师的介绍,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不是神,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也渴望有人理解,有人爱。他喜爱孤独,在孤独中他可以思考,可以著书立说,但过分的孤独也让他受不了——“寂寞的人想要拥抱随便哪个人”。 根据周国平老师的叙述,尼采生平的主要经历如下图。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一生,就是在对自己的绝对坚持和对被理解的强烈渴望中矛盾地度过。 对于无人理解这件事,他太无奈了,以至于他会说:“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 在思想面前,他是勇敢的。他的思想完全背弃了当时的主流思想,甚至推翻了传统价值,主张“重估一切价值”。 但他同时,又强烈地感到被抛弃的无奈和悲凉。他的孤独,他对爱和理解的求而不得,最终让他一步步走向崩溃。在这一点上,他和我们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一样,无法忍受绝对的孤独。 二十一岁,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神学和古典语言学,半年后,他放弃神学,专修古典语言学。那个时候,他经历了人生第一次精神危机。之前,他像一个问题少年一样,酗酒、斗殴,突然间,开始离群索居,整日冥思苦想。他觉得人生不是一番消遣,人生的意义也不是为了考试。他要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 仅仅两年后,他就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用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这个行为在当时受到了传统语言学家的抵制和攻击。 任教十年后,他惊愕地发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教授语言学没有任何价值,自己没有得到精神的营养,他不想再继续浪费时间。于是,任性地辞了职,开始追求真实的自我。 但追求自我,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尼采终被他那个时代所放逐。就是放在今天,追求真实的自我,同样也会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困难。对很多人来而言,做自己,很动听,但终究只是个梦而已。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科学、经验主义或者理性主义,动摇了欧洲基督教信仰的基础。然而慢慢地,人们又发现科学的局限性。至此,欧洲社会的价值真空就出现了。 尼采已经预见到了可能发生的精神危机。他说自己是“世纪的早产儿”,充满傲娇,但同时也充满了不被认同的无奈。他思考和提出的问题,比如存在的意义和无意义,自我的失落和寻求,内心生活的充实和空虚,以及“重估一切价值”,都因这个大背景而起。而在当时却被看作异类,怪咖。 本只是追求真实的自我和生命的意义,但当他发现当前的信仰或者学说理论,阻碍了他对自我的追求,就会受责任感的驱使,去揭示它的问题,甚至推翻它,一不小心便威胁到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写于1985年,距尼采逝世已有85年。但是在周国平老师非常客观地阐述下,这本书仍鼓舞和激励了那个时代的很多年轻人。以致国平老师在97年重印时的序言中写道:“岁月荏苒,当年为之激动的青年都已渐渐步入中年。使我感动的是,当我和其中一些人相遇时,他们仍然怀念地谈及这本书给他们的影响。” 现在距离那时又过了35年,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网络盛行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无数的信息潮水般地冲击着我们的眼球和大脑。假如不能很好地筛选甄别,我们就会渐渐失去判断力,变得麻木和茫然。喧闹的生活背后,是内心的极度空虚。在这种情况下,唤醒对生命的热爱,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 。 这正是尼采哲学的要义。他所倡导的酒神精神下的强力意志说,他对人性的理解以及所强调的“自我”的发现,都给处于迷茫中的人以启发,引导我们去思考,去触及生命的本质等一些看似深沉,实则对每个人都无比重要的东西。 酒神精神的本义是肯定生命以及肯定生命必含的痛苦。与每个人切实相关的,就是要用生命本身的力量来战胜生命的痛苦。 “没有痛苦,人只有卑微的幸福。伟大的幸福正是战胜巨大的痛苦所产生的生命的崇高感。”痛苦磨练了意志、激发了生机,解放了心灵。 面对痛苦、险境和未知事物,精神愈加欢欣鼓舞,这样一种精神就是酒神精神。它和鲁迅先生笔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同,酒神精神是一种向上的生命力,而后者只是绝望下的自我安慰。 酒神精神的衍义就是要去做一个强者。所谓,未能杀死他的,都使他变得更坚强。面对事业上的不顺,生活里的变故,我们要做的不是在悲苦中消磨自己,而是要去与苦痛抗争。或是与它正面交锋,或是在境况无法改变时,想办法让自己更好地生活下去。总之,就是要让自己保持着对生命的热爱和旺盛的生命力,不要逆来顺受地坐等伤害。这正是尼采哲学的人生意义之所在,也是我们面对悲苦时最好的态度。 尼采说,有人认为,没有阻力的人生才是自由的。其实恰恰相反。“自由存在于克服阻力的过程之中;没有阻力,即没有自由;阻力越大,自由也越大;阻力一旦被克服,自由便结束,需要新的阻力实现新的自由。” 没有阻力的人生,就是摆脱了一切的责任感,这样的自由,让人感到的不是轻松愉快,只有空虚和迷茫。 同时,阻力也给了人们不断挖掘自身潜力的机会。尼采认为,人的本质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就是说人有发展的自由空间,所谓“人生充满了无数可能”。这只有在一次次克服阻力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的。 网上有句很流行的话——“越自律越自由”。说的就是意志力与自由的关系。自律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它不仅要克服惰性,更要克服挫败感和绝望感。然而,只有做到自律了,才有可能做到自己想做到的事,成为想成为的人。自律的人,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尼采认为,自我不是天性中既成的东西,而是自我创造过程本身。探求人生的意义,和发现真实的自我,其实是一回事。 因此,我们既不能从天性中寻找自我,觉得人生短促,浮生若梦,就贪图享受玩世不恭;也不能从别人的眼里,世俗的评价中寻找自我。而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创造自我,真诚地寻求人生的意义。 从自身来讲,尼采认为,懒惰和畏惧是阻碍人们实现“自我”的大敌。对于懒惰,尼采提到“习惯势力的社会心理机制”。说的是,“为了自己能偷懒,就嫉恨别人的优秀,宁愿人人都保持在平庸的水平上。走阻力最小路线的懒惰心理造成了一种社会的惰性,成为阻碍个性发展的最大阻力”。 从与他人的关系来讲,即使有做自己的美好希望,也会因为惧怕不合群,惧怕成为少数人后所要承受的心理和情绪上的重负,而迟疑甚至放弃。 实现自我很难,但唯有如此,才能做到自爱、自强、自尊。在尼采看来,这是一种“健康的自私”。 前不久上映的新片《大赢家》中,大鹏饰演的主人公严谨,就因为做自己而被周围人孤立、冷嘲热讽,甚至针锋相对,但他的坚持和认真最终还是感化了大家,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尊重。 现实中也一样。若是屈服于世俗的评价和舆论的压力,终究只会麻木地走完平庸的一生。没有人诋毁你、伤害你,但也没人尊重你。可如果“成为你自己”,始终保持“向上的生命力”,凭借对自己生命的负责,你终会赢得一份底气和尊重。 非常感慨在不惑之年走近了这位大师,而这完全得益于周国平老师用朴实客观的语言将他的经历和思想呈现出来。否则,我根本没有勇气去认识尼采,以及了解他的思想。如此,也就不会有机会知道尼采哲学并非高深的理论,他用一生探讨的是和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的生命价值的问题。 只要生命还在延续,生命价值的问题就不会过时。科技的发展,网络的蔓延,信息的爆炸,拓展了我们的眼界和生命的宽度,但生命的深度仍要靠我们对人生意义的探求。尼采哲学正是引导我们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保持坚强的意志和向上的生命力,才会让人生充满可能性,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愿你我都有强健的生命、高贵的灵魂。尼采是这样的人,周国平老师是这样的人,愿你我也能成为这样的人。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