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yyk.fh21.com.cn/hospital_21760/pj.html https://news.fh21.com.cn/yldt/dgpfbyy/ https://yyk.fh21.com.cn/hospital_21760/hj.html https://yyk.fh21.com.cn/hospital_21760/tsyl.html https://yyk.fh21.com.cn/hexpert_21760.html https://yyk.fh21.com.cn/hd_21760.html https://yyk.fh21.com.cn/introduce_21760.html https://yyk.fh21.com.cn/hospital_21760.html https://yyk.fh21.com.cn/hospital_21761/zn.html https://yyk.fh21.com.cn/hospital_21761/pj.html 澶渊之盟无疑是宋朝历史上的大事,对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其签订之日起,就伴随着毁誉参半,人们或对其指责,或对其赞赏。 不可忽略的事实是,宋、辽都没有吞并对方的实力。金钱买不来和平,战争也打不出和平,在这种情形下,盟约使人民受利,且双方各以中国自居,南、北朝的称呼体现了更宏大的华夏之内的和平竞争关系,故此我们应该大大地点赞。 北宋建立之初,国内还存在着南唐、后蜀、南汉、武平等割据政权,在统一这些地方势力的过程中,宋太祖赵匡胤就已经为燕云十六州做起了准备。 每消灭一个割据政权,赵匡胤都要取出一部分战利品封存进小金库,每年财政结余的款项也都封存,这是专款专用的钱,专门用于华夏燕云失地的。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的屏障,只有收回,游牧民族才不能再随心所欲地进出中原,北宋的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太祖讨平诸国,收其府藏,储之别库,日封椿库。每岁国用之余皆入焉。尝语近臣日:"石晋割幽燕诸郡以归契丹 ,联怜八州之民久陷夷虏,侯所畜满五百万么昏,遣使遗北虏,赎之山后诸郡。如不我从,则散府财募战士,以图攻取 。" ②、宋太祖首先计划采用和平赎买的方式收回燕云十六州,赵匡胤曾是战火中拼杀出来的将军,他为什么不首先考虑武力解决?这是因为赵匡胤曾随后周柴荣与辽国进行过生死的较量,对辽国的实力有清醒的认识,北宋的武力难以将辽国击垮。 宋太宗赵光义是个急于证明自己的皇帝,公元979年,御驾亲征,历经五个月的艰苦奋战消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①、第一次幽州之战:赵光义不顾刚刚经历了大战,官兵极其疲惫,需要休整。凭借胜利之威,发动了对幽州的突袭,希望一战收复燕云十六州。 突袭最初取得了成效,易州、涿州的辽国 守将相继开城投降,幽州外围的辽军也被击溃。宋军形成了对幽州的围攻之势。但赵光义低估了辽国骑兵的机动性,辽国援军的到来使其仓促应战,并在野战中被辽国击败。 ②、雍熙北伐:经数年准备,趁着辽国新皇登基,太后听政,赵光义发动了新一轮北伐。东路军以曹彬、米信为统帅,在雄州、霸州一带,吸引辽军主力;西路军以潘美为统帅,借辽军主力被牵制在山前之际,攻占山后各州;中路军的统帅为田重,出兵飞狐口,切断辽军西援的通道。三路大军最后会攻幽州。 辽国的策略取得了成功,东路军在缺粮的情况下,进退失据,被辽军抓住战机,一举击败。东路军的大败带来了连锁反应,其他两路也随之败回,北伐失败。 ③、守内虚外,政策转向:两次攻辽失败,宋太宗失去了信心。加之宋初连年用兵,人民生活困苦,各地农民起义不断,亟待安定发展。且五代十国的经常的兵变、政权更迭更是赵光义心中所虑。外部搞不定,内政就更不能放松。 宋太宗提出:欲理外,先理内;内既理,外自安。重心转到国内,对辽国的军事政策从进攻改为防御。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不过,后来矫枉过正,造成了宋军战斗力低下的局面。 宋真宗继承了父皇的对辽方针。登基不久,他曾咨询老将曹彬,曹彬回答说:太祖英武定天下,犹委孙全兴经营和好。以太祖的勇武尚且不欲动兵,与辽国睦邻,况且是我们呢! 真宗对此表示赞同:此事朕当屈节为天下苍生,然须执纲纪,存大体,即久远之利也。宋真宗是有意对辽讲和的、即使受点委屈,但大原则(割地)不能违背。 但实现和平是双方的事,辽国仍在不断入侵。面对辽国的步步进逼,宋真宗并不是像大家认为的畏敌如虎。澶州大战之前,宋、辽间你来我往,较大的冲突就有三次: ①、瀛州与莫州之战:咸平二年九月开始,辽军在河北方面四处出击,次年在瀛州大败宋军、生擒宋大将康保裔与将领宋顺。辽军凯旋时,宋将范廷召领兵追击,在莫州击溃辽军。宋真宗曾亲临大名府,准备与辽决战,但辽军主动撤退了。 ②、遂城之战:咸平四年十月辽军进军遂城,企图摧毁宋在太行山东麓的防线。因为阴雨及宋军的骚扰,行进缓慢。宋军抓住战机,保州团练使杨嗣、莫州团练使杨延朗(即杨六郎)预先在羊山设伏,大破辽军,杀敌二万余人,取得了难得的胜利。 ③、望都之战:咸平五年,辽仍不断地劫掠宋朝边境,五月,杨嗣、杨延朗在保州战败。次年四月, 数万辽国骑兵包围了定州望都县,定州行营副都部署王继忠领兵救援,其他将领则畏缩不前,王继忠苦战两天,全军覆没,本人被擒。 在边境的战争中,辽军发挥骑兵的优势,使宋军疲于应付。宋军胜少败多,但宋真宗并没有妥协懦弱,辽军也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从公元979年,宋、辽两国间的厮杀已经持续了26年,宋朝无力收复燕云十六州,辽国也无法打垮对手,夺取宋朝的领土。虽然胜多负少,但战争伤亡、人员损失同样巨大。萧太后也不愿再打下去了,史载时契丹母老,有厌兵意。 双方都需要一个契机,达成体面的和平。萧太后有意以武促和,公元1004年,萧太后、辽圣宗以收复关南地区为名,率兵二十万大举南侵。 闰九月辽军首先进攻定州,已经降辽的王继忠,曾是宋真宗的亲信。他向宋真宗传书:北朝钦闻圣德,愿修旧好。 见宋朝不肯屈服,萧太后带兵继续南下,十月六日,攻击瀛州,屡攻不克。攻坚本非辽军的强项,南下途中常常顿兵于坚城之下。这段时期,两国的使者不绝于路,宋真宗一面讲和,一面调兵遣将。 攻城不顺,萧太后临机变阵,不再纠缠于沿途的城池,长驱直入,所向披靡。于十一月二十二日直抵宋朝河朔重镇澶州城下,渡过黄河,就将直逼宋朝首都汴梁。 几乎一夜醒来,敌人就到了榻旁。辽军的神速进展出乎宋廷所料,一时君臣惊恐万分,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起了逃跑的心思,只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动身前往澶州督战。 辽军三面围攻澶州,先锋大将萧挞凛在澶渊城下观察地形时,被宋军床子弩射杀,辽军士气受挫。宋真宗一行抵达澶州,登上北城门楼,宋朝官兵激动万分,士气大振: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 辽军深入宋朝腹地,士气受挫,也难以持久。萧太后见已经难以攫取更大的利益,再次发出了和议的要求。而这恰也是宋真宗的愿望。 谈判的焦点是关南土地的问题,这也是宋真宗的底线,宋朝在这一点上丝毫不让,岁币则可以商量。萧太后妥协了,双方达成《澶渊誓书》。 协议达成后,双方基本遵守了协议,在此后116年间,宋、辽两国未发生大规模战事。每年给辽国的岁币对宋朝根本构不成压力,宋真宗继位当年的钱币收入就在2200万两以上,其他的布匹、粮食等还未计算在内。 持续二十六年的战争分不出胜负,百姓流离失所,人民的生产、生活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官民都已经厌战。长期的战争也使得两国国内矛盾激化,亟需休养生息。 澶州之战,寇准等虽然有借辽军深入进行决战的念头,但一旦离开坚固的城池,与辽军野战,并没有取胜的把握,此时辽国军力正在鼎盛,而宋朝能打仗的一代已经逝去。 宋、辽的领导层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同为华夏子孙(契丹族自认为黄帝后裔),互称南北朝,极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使两国社会经济都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促进了南北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融 合,宋朝在经济、文化上开始了大发展。我们应该为其大大的点赞。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